棕脊蛇

Achalinus rufescens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8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,下唇鳞5,前3对切前颔片,腹鳞136-165;背面棕褐色,有一深棕色脊纹,腹面米黄色。
描述依据标本 贵州罗甸1雄、毕节2雄3雌,福建德化2雄2雌,广西东兴1雌。共5雄6雌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蛇(254+88) mm,雌蛇(347+73) mm。背面棕色,有一深色脊纹,占脊鳞及其两侧各半行鳞片,腹面米黄色。体细长,头颈区分不明显。吻鳞较小,高与宽略相等,从背面能见到它的上缘。鼻间鳞沟长于前额鳞沟;颊鳞一枚入眶。眼中等大小,瞳孔圆形,眼径等于从它的下缘到口缘的距离;没有眶前鳞及眶后鳞,福建一雌(CIB64II5594)左侧有一极小的眶后鳞;颞鳞2+2 (3),两枚前颞鳞均入眶或仅上枚入眶;上唇鳞6, 3-2-1式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的长度约等于前5枚长度之和。下唇鳞5,个别为6,第一对在颏鳞之后彼此相切,前3对切前颔片;颔片两对,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。贵州罗甸一雄(CIB63III6025 )颔片3对,福建德化一雄(CIB64II5451)左3右2。背鳞窄长,披针形,略具金属光泽,通身23行,均具棱或仅最外一行平滑而扩大。腹鳞雄蛇138-149,平均145. 6,雌蛇142-159,平均153. 8;尾下鳞单行,雄蛇58-75,平均67. 2,雌蛇48-65,平均55. 7。
上颌齿每侧18或26枚。
雄蛇半阴茎细长,收缩态伸达第24枚尾下鳞处,末端三分之一变为海绵状或蜂巢形,被小而均匀的萼片状物,近端有横形皱褶,基部皱褶较厚,彼此间隔亦宽。
文献记载:Boulenger (1888: 43)报道香港一雄蛇颌片3对;背鳞23-25行;腹鳞136,尾下鳞82片。Boulenger (1896: 612)记香港一雄蛇背鳞23行,腹鳞137,尾下鳞76. Wall (1903: 88)记香港标本4号,背鳞中段 23-25行,腹鳞150-158,尾下鳞56-61. Mell (1922: 118)报道广东一雄蛇腹鳞136,尾下鳞75片。范增浩(1931:44)记广西罗香2幼(雄雌各一),上唇鳞5, 2-2-1式;背鳞21-23-21;雄蛇腹鳞132,尾下鳞56,雌蛇腹鳞148,尾下鳞67。一般蛇类标本雄蛇尾下鳞数高于雌蛇,范的记述却相反。福建师范学院生物系(1974: 63)记福建标本14号,颞鳞2+2,一般仅一枚前颞鳞入眶;背鳞前部及中段23-24行,肛前23行;腹鳞143-165,尾下鳞63-79.最大个体全长(305+86) mm。伍律等(1985: 104)记贵州望漠一雌,颞鳞2+2,仅上枚前颞鳞入眶,背鳞通身23行,均具棱,最外一行平滑而大于相邻背鳞,腹鳞147,尾下鳞58。
第二性征:雄蛇尾形正常,尾部相应较长,尾下鳞数较多;雌蛇尾较纤细,尾部相应较短,尾下鳞数较少。
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。穴居隐匿性,吃蚯蚓,剖视采于4月12日及5月8日的标本各一号,分别怀卵4及5枚,卵径4 mm X 12 mm-6mm X 26 mm 。
垂直分布:370(贵州罗甸)-1500 m(陕西户县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区。穴居隐匿性,吃蚯蚓,剖视采于4月12日及5月8日的标本各一号,分别怀卵4及5枚,卵径4 mm X 12 mm-6mm X 26 mm 。
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浙江(龙泉山区)、福建(福州、闽侯、邵武、德化、南靖、大田、永安)、江西(萍乡)、广东(连县)、香港、海南(五指山)、广西(罗香、龙胜、玉林、桂平、东兴)、贵州(望谟、毕节、荔波、罗甸)、陕西(户县、宁陕)。